字典

掊字的意思

掊
拼音pǒu póu
注音ㄆㄡˇ ㄆㄡˊ
部首扌部
总笔画11画 结构左右
笔顺一丨一丶一丶ノ一丨フ一统一码638A

基本解释

基本字义

pǒu(ㄆㄡˇ)

⒈  抨击:掊击。

⒉  破开,剖:掊斗(dǒu )折衡(毁弃斗和秤)。

其他字义

póu(ㄆㄡˊ)

⒈  用手扒土。

⒉  聚敛:掊敛。掊聚。

造字法

形声:从扌、声

English

to extract; injure

详细解释

基本词义

póu

〈动〉

(1) (形声。从手,咅( pǒu)声。本义:用五指扒土)

(2) 同本义 [dig]

掊,杷也。今盐官入水取盐为掊。(字亦作刨,作抔)——《说文》

见地如钩状,掊视得鼎。——《汉书·郊祀志上》。注:“谓手杷土也。”

(3) 又如:掊土得鼎

(4) 聚敛;搜括 [amass wealth by heavy taxation]

俗吏不知方,掊克乃为材。——宋· 王安石《兼并》

(5) 又如:掊克(聚敛;搜括);掊昌(聚敛贪昌);掊聚(聚敛;搜括);掊取(搜括)

(6) 另见 pǒu

基本词义

pǒu

〈动〉

(1) 击;抨击 [attack]

勾践终掊而杀之。——《战国策·秦策》

(2) 又如:掊攻(抨击)

(3) 击破 [break]

吾为其无用而掊之。——《庄子·逍遥游》。司马注:“击破也。”

(4) 又如:掊斗折衡(毁弃斗和秤。反映道教顺应自然毁弃礼法的虚无观点)

(5) 通“抔”。以手捧物 [hold sth. with cupped hands]

(6) 通“踣”。仆倒 [fall forward]

乃顾麾左右戟者掊兵罢去。——《史记·吕太后本纪》

(7) 另见 póu

康熙字典

掊【卯集中】【手部】 康熙筆画:12画,部外筆画:8画

《唐韻》步侯切《集韻》《韻會》《正韻》蒲侯切,?音裒。《說文》把也。今鹽官入水取鹽爲掊。《史記·封禪書》見地如鉤狀,掊視得鼎。《後漢·百官志鹽官註》鹽官掊坑而得鹽。

聚斂也。《詩·大雅》曾是掊克。《揚子·方言》深也。《郭璞註》掊克深能。

與裒通。減也。《易·謙卦》君子以裒多益寡。古易作掊。

《唐韻》縛謀切《集韻》房尤切,?音浮。亦把也。

《唐韻》薄交切《集韻》蒲交切,?音庖。引取也。或作捊。

作抱。

《唐韻》方苟切《集韻》《韻會》《正韻》彼口切,?音㨐。擊也。

《集韻》《韻會》《正韻》?普后切,音剖。義同。《莊子·人閒世》自掊擊於世俗。

與剖同《莊子·胠篋篇》掊斗折衡。

《集韻》《韻會》?芳遇切,音赴。與踣仆同。頓也。《史記·呂后紀》顧麾左右。執戟者掊兵罷去。

《集韻》鼻墨切,音匐。義同。

蒲枚切,音裴。克也。

姓。《史記·袁盎傳》乃之掊生所問占。《註》秦時賢士。善術者。《漢書》作棓。《說文》父溝切。本作㧵。隸省作掊。

说文解字

说文解字

掊【卷十二】【手部】

把也。今鹽官入水取鹽爲掊。从手咅聲。父溝切

说文解字注

(掊)杷也。杷各本作把。今正。木部曰。杷者、收麥器也。引申爲凡用手之偁。掊者、五指杷之。如杷之杷物也。史、漢皆言掊視得鼎。師古曰。掊、手杷土也。杷音蒲巴反。其字从木。按今俗用之刨字也。大雅曰。曾是掊克。傳曰。掊克、自伐而好勝人也。以自伐釋掊、以好勝人釋克。未得其解。定本掊作倍。正義謂己兼倍於人而自矜伐。似定本爲是矣。然孟子書亦作掊克。趙注但云不良也。知詩本不作掊。毛意謂掊爲倍之叚借字。掊有聚意。與捊音義近。有深取意。則不同捊也。毛詩釋文云。掊克、聚斂也。此謂同捊也。方言曰。掊、深也。郭注云。掊尅、深能。以深釋掊、以能釋尅。此亦必古說。但皆非毛義。方言掊訓深、與許說合。○六書故引唐本作捊也。不若顔氏本作杷。从手。咅聲。父溝切。廣韵薄矦切。古音在一部。今鹽官入水取鹽爲掊。百官志注引胡廣曰。鹽官掊坑而得鹽。